11月16日晚7点,由文化与传播学院组织、文传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二十三期研究生“读书分享会”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
读书会以汇集研究生知识才干,凝聚研究生智慧力量为主题,通过会上的知识分享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术思想火花。活动由文传研究生会学研部张晋主持,22级研究生郭可宇和焦孜盼同学带来了精彩的读书分享。
郭可宇同学分享的是《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首先说明了直播用户多,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秀场直播的用户规模达到2.07亿,成为互联网中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随后指出既有研究往往借用情感劳动这一概念,聚焦于直播平台与公会如何异化和剥削从业者。然而,这一取向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主播作为劳动者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情感劳动在解释主播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局限性。最后指出本研究基于12个月的数码民族志,通过将“关系劳动”与“平台化”这两个理论视角加以结合,考察了秀场主播如何理解并实践自己与观众在直播间内/外形成的经济关系与亲密关系,并梳理出“标价”“区分”和“界限”三种行动策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关系劳动、平台化与秀场主播的主体性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
焦孜盼同学介绍了《央视春晚小品的形象演变及启示》,首先指出央视春晚小品作为当今媒介景观下春节庆祝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大众狂欢—社会评论—国家代言”的形象演变。随后介绍了春晚的历史,春晚小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诞生一直到 90 年代初都注重春晚的文化属性,以营造全国人民节日团聚狂欢氛围为使命。从 20世纪 90 年代初一直到 21 世纪初,春晚小品的编、导、演队伍迅速壮大,走上了重视叙事和社会讽喻的喜剧创作道路,春晚小品的艺术属性逐渐凸显。进入 21 世纪后,春晚小品注重传递时代“主旋律”的声音,夯实“国、家、人”一体的观念。最后希望通过对春晚小品形象的梳理分析,以期为今后一段时间春晚小品的发展做出方向性推测。
最后,学生会学研部张晋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本期两片作品都是与生活贴近的,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篇论文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联系紧密,运用了民族志研究方法,对我们生活也可以有所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